日本东京地区冷库建设与上海的情况可有参考之处,其在食品冷藏链条件下冷库良好地
运行,是上海(乃至国内)的冷库建设、管理方面值得借鉴。
1. 冷库园区的形成
日本的食品、副食品70%依赖进口,东京地区从外埠、进口的程度达90%以上,这使得
日本的国民可以享受来自海外的优质食品,但同时必须为这一享受承担运输、保质等繁复地工作。为了**限度地保证食品的质量,在食品冷藏链的技术条件下,各类专业化冷库经过市场的整合并组合在一起,形成初级的冷库园区。
从上世纪70年代始,日本经过近40年的现代化发展和自身的市场经验以及冷库用技术的不断成熟,专业化的冷藏物流园区已经形成。强大的食品低温物流体系(食品冷藏链)是为国民的“口福”做的一个大成本的工业。东京冷库80%都设在港口的冷藏物流园区内。冷库在冷藏物流园区内,便于管理和统一标准;制冷技术可以比较使用并有利于提高;冷藏物流园区带动一方经济。
2. 储存、流通与配送冷库平面设计要点
在日本的冷库一般集中在临港区或冷库园区,前者完成日本来自海外70%强的食品、副食品进口管理,后者便于冷库产业化、标准化的需求。 日本的冷库设计标准化是根据业界几十年的积累,比较严格地遵守;同时也顺应高新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并补充。
2.1 储存型冷库
大量货物能顺滑流畅地进出场地并确保24小时运营,温度与品质管理,信息化的推进以及货物的常规管理是现代储存型冷库的特点。
下图4是每层5000m3冷藏能力的冷库示意(日本2.5m3 =中国1t)。旧的冷库场地设计宽度一般在20m,而现建造考虑40m;原因就是标准海陆联运冷冻冷藏集装箱或大型运输工具的使用,封闭门的设置,计算机介入冷库全面管理等。一楼操作间设计宽度达20m(原为7m);原因是操作间内设备增加(操作间内低温控制在± 0~10℃、封闭门或双层封闭门、垂直货运电梯和常规电梯等、货物调度办公室),进出冷库货物相对集中的需要,二楼技术设施的需求等。标准层的操作间上空设置有电气控制室、制冷机房等;低温穿堂(± 0~10℃)设计宽度为10m。日本冷库的标准柱网间距为6.5~7 .6m。
2.2 流通型冷库
此类冷库负责储存、配送,匹配现代化物流体系的简单加工。 下图6是同样每层5000m3冷藏能力的冷库示意。
L 型的操作间,短的负责进货,长的出货。进货量、品种相对集中(要求-10~20℃进货温度),占用站台封闭门的时间较少;出库量、出库次数比较频繁,需要一定时间配送货品,站台要长,封闭门要多。 一般日本冷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5~6层,原因是保温隔热在长宽的配合下,达到理想值的可能;总高控制在31m为佳,主要原因是消防、地震等,也不排除立体自动化冷库超高的问题。流通型冷库的配送操作间可根据需要,在1、3、5层设置;也可每层均设。 该类冷库的垂直货运将进、出分开一定距离,便于管理。
2.3 配送型冷库
配送型冷库(参见图7)集冷藏保管,简单加工,配送一体,在食品冷藏链条件温度等技术指标确保下,是保证食品品质的有效手段;冷库配置多温度区间冷库小间来对应多元市场的需求。 F 级(-20~-25℃)、C级(0℃± 1℃)和低温配送操作间(± -5~5℃)三段温度区间的冷库温度设置;在日本其中F级冷库占90%以上。配送型冷库又是TC(储存型)、PC(流通加工型)的复合型。日本配送经营模式是PM3:00根据计算机出具票单,将F、C级库内如纳豆、饭团、豆腐等食品、副食品移入低温配送操作间,做配送准备;根据各门店、市场的需求,由工人在低温配送操作间内电子屏幕具体指示,分拣、装箱、合并成托板便于运输,并集中待处理;午夜12:00之后,凌晨4:00之前将当天配送计划,按先远后近完成配送。 配送型冷库内,移动式货架、固定货架、高货位货架、立体自动化货架等形式并存。
3. 冷库常用设备扫描
3.1 垂直货运专用电梯
这次考察的日本新建冷库中,普遍采用垂直货运专用电梯。垂直货运专用电梯设置一般根据冷库进出货量决定其台数。图8(右)演示有4台,照片中两台是出货专用;另两台与其间距15m以上。主要配合计算机控制(含手动单点控制),做到进出货时起重电机最小负荷(日常运营节电),安全有序,减少建设成本等。
3.2 货架与移动货架
货架、移动货架配合托板、铲车形成常规冷库运输、仓储的工业化,配合计算机全面管理的需要,尽量做到快捷,无差错,有效率地工作。托板都印刷其冷库(或业主)的企业名称和适用温度区域的标识等信息。
每个冷库都设有托板的清洗设备,定期清洗或按要求重点清洗是冷库管理的基本要求。
托板是每个冷库的基本资产,在日常使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因出库而到其他单位;管理办法是计算机跟踪托板的去向,由冷藏汽车驾驶员(或业务员)在交接货物时,在接货单位冷库操作间内更换托板;保证本单位的冷库使用托板都是自己的。
冷库专用托板与运输用托板是严格分开的。
3.3 封闭门设置
滑升门有单、双层门,参见图11、12。双层门的布质的滑升门是保证冷藏车停靠时,库内管理人员便于观察(参见图12、13);这时隔断低温操作间的保温滑升门也是关闭的,有效地阻隔了热空气进入。当冷藏车停靠稳妥后,打开布质滑升门后,将冷藏车门打开(注意冷藏车门已经在双层滑升门之间);最后再将保温滑升门打开,完成冷藏车与低温操作间的对接。双层滑升门之间的多余空间,可配合计算机管理,设置电子屏幕,协助管理。从管理的角度,进货与出货的滑升门应该分开;从投资成本来说,理应减少滑升门的数量。滑升门的设计数量与进出货量要协调计算后得出。保温滑升门可以作为标准配置,布质滑升门设置大小还要根据冷藏车的标准来定,参见图14。
3.4 计算机参与冷库管理
货物到冷库之前,先将货物的各项数据按冷库的要求,做好电子数据(U盘、光盘或E-mail等);或到冷库输入相关数据(参见图15)。 货物运输温度等技术参数也是输入的关键数据(提前半小时,供冷库提前做好接货物的技术准备)。 冷库在接到相关数据后,核对并制作标准的入库电子标签、标识(单箱、托板和展示电子屏幕、计算机系统节点屏幕、铲车屏幕等)和准备入库的安排(包括入库的具体位置,入库前的制冷系统降温准备等)。 货物到冷库后,在操作间内将货物移到入库托板并贴标,做移交手续。 入库前,工人手提末端扫描电子标签,核对入库货物,再次仔细检查,保证货物储存的安全与准确;铲车携带屏幕显示操作指示,确保操作的准确。 每个货架、货位(参见图9、10)与货物集成为托板单位的个体形成一对一的关系,由铲车执行并完成。 出库前根据计算机给出的指令,仔细反复核对货物,参见图19。
所有的冷库操作,都是由人工进行的,计算机的单据核实与明确地指令是将误操作降为最低并实现无纸化操作。整个冷库的运作指令,都由大屏幕实时滚动显示(参见图21),有效地使冷库所有节点与操作,统一管理,相互监督与配合,综合起来使冷库管理在技术层面上一个档次。